极目新闻记者刘俊华
关羽大意失荆州,败走麦城,是中国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,天下知名。据史料记载,麦城位于今天的湖北当阳市两河镇麦城村,早在春秋时期,楚昭王芈壬兴建了这座要塞,作为郢都(三国时江陵,今荆州)以北的一座军事屏障。9月11日,极目新闻记者驱车探访这片见证过历史风云的土地。麦城位于当阳市东南20公里的两河镇,如今的麦城没有城,只剩一段土垣。临近沮水河畔。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朝阳山,亦称麦城堤。
如今的麦城残垣
残垣在竹林和杂草掩映之间,当地政府立有一块“麦城遗址”的碑,1993年被列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。站在这里很难想象,这片土地曾是两军对垒、烽烟滚滚之地。
“麦城遗址”碑
219年七月,关羽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。十月,东吴大将吕蒙率军偷袭荆州,导致关羽后方失守。十二月,关羽退守麦城,往西川搬救兵,走到远安回马坡时被东吴兵将所擒,押回当阳章乡,骂贼而亡。
位于远安县境内的回马坡
周仓王甫坚守麦城,忠心不二,忽报吴兵在城下举关公父子首级招安,两人即登城观之,果见关公父子首级,王甫惶恐大叫一声,堕城而亡,周仓自刎,麦城已属东吴。
2025年9月15日,我们对麦城城垣实测,麦城村内的城垣遗址长200米,㡳宽25米,高6.5米。
周天裕正在测量如今的麦城遗址数据
当阳市关公文化研究院专家周天裕介绍,离麦城不远,还有一座周仓墓,现有清代墓碑一块。
相传关羽父子被吴军擒获,麦城村民王老二将赤兔马牵回放牧,马悲鸣三日,不食草料而死;那半袋糙米撒在庙前,竟生出一丛野菊,霜重时节开得如血如霞。乡人感其忠义,于麦城堤上修筑小祠,供关公衣冠,称“朝阳庵”。
相传唐乾元年间,当阳大旱,河水枯竭。有老道姑妙真者,夜宿朝阳庵,梦关公跨赤兔马自云端而下,嘱其“凿井于山阳,深三丈,必得甘泉”。次日,妙真率乡人果于庵后掘得清泉,水涌如注,救一方生灵。此事传入长安,唐肃宗下诏扩庵为观,赐额“忠义昭昭”。此后,每遇大灾,乡人便聚于庙前祈愿,多有应验——或雨润焦土,或疫病消弭,更有甚者,曾有商队迷路于麦城荒野,见庙前灯笼自明,循光而行竟脱困境,自此“朝阳观灯引迷津,荆楚百姓得安宁”的说法不胫而走。
至明清,朝阳山观已成为荆襄一带关帝信仰的核心之一。庙中碑刻记载,明万历年间,匪患猖獗一时,当阳知县率乡勇剿匪,临行前率众拜于朝阳观,关公像前忽现“保家耀祖”四字金光,赶走众匪;清末有土匪抢劫村民财物,有老农见庙中赤兔马塑像双目流泪,当夜竟有乡勇借马夜袭土匪,大获全胜,麦城堤夜长三尺,朝阳山因此得名。据河溶本地徐介人老先生回忆,清代末年,麦城堤上朝阳山观保存完整,又叫五重庙,中轴线上布置五重建筑,分别是山门、灵官殿、观音殿、祖师殿。山门面宽三间,卧槽门,小青瓦两坡水,以四堵马头墙装饰,墙头有彩墨画,清淡古雅。关公殿内供奉关公坐像,左为关平捧印,右为周仓持刀,案头摆着村民送米的陶碗(已釉色斑驳)、道人挖红井用过的铁镐(锈迹中透着铁青)。每年农历正月十三(关公诞辰)、五月十三(单刀赴会)、九月十三(败走麦城忌日),麦城百姓必抬着“忠义千秋”的牌位绕村巡游,祈求关老爷降临好运,五谷丰登。关羽在世时的确也为当阳百姓办了不少好事。
朝阳山不高,庙亦不大,却像一枚楔子,深深钉在麦城的血脉里。抗日战争时期,河溶镇有识之士赵春珊、徐介人诸先生,冒着生命危险在观内办小学,不教日文教国文,成了难童收容所,传为佳话。
如今,麦城堤树木繁茂,鸟语花香。有人说,关公败走麦城是英雄末路,可这末路之土长出的却是忠义之花,爱民之草,它总在最暗的夜里,化作一盏灯,照亮后来人的光明大道。
(通讯员供图)
广瑞网配资-最新股票配资-配资指数网站-配资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